何山海:美欲将稳定币变为金融霸权蓄水池

· 头条

来源:环球时报

随着全球金融体系分化与地缘政治摩擦不断上升,美国开始重塑自身的财政与货币战略。近日通过的《天才法案》,不仅是一部数字货币监管法案,更是美国为应对财政脆弱性与金融对外依赖而推出的重要战略工具。其深层意图,在于通过制度化稳定币市场,拓宽美国国债的需求基础,从而摆脱对外国主权债权人的结构性依赖。

长期以来,美国的财政运行建立在强大的国债发行机制基础之上。由于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美国能够以较低成本在国际市场发行巨额债务,而外国政府因此成为美债的最大持有者。美国财政部7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5月增持5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规模为1.135万亿美元;英国5月增持17亿美元美国国债至8094亿美元,持仓规模维持第二。这种外国集中持债模式,虽然在过去数十年为美国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融资来源,但也使其在某些关键时刻面临潜在的战略脆弱性。一旦地缘政治局势激化或经济冲突升级,外国债权人选择大规模减持美债,将很可能导致美国国债市场剧烈波动、财政融资成本飙升,甚至波及全球金融稳定。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开始推动所谓“去风险”战略,在财政方面就是试图削弱外部资金对自身债务结构的主导力。《天才法案》的推出,正是这一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该法案的核心在于,为以美元计价的数字稳定币建立统一、严格、透明的监管体系。它的一系列规定,表面看,是美国金融监管的技术安排,实际却为美债市场开辟了一个非主权化、“听话”的买方体系。以目前全球最大稳定币发行方泰达为例,其在2025年第一季度持有的美债已超过1200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19大的美国国债买家。在一定意义上,这象征着美国财政正在从外部国家收回“债务主权”。

更重要的是,稳定币的美债购买行为不受传统主权行为体政治立场的限制,而是由市场需求、交易效率与储备安全性驱动。这种“去政治化”的资金流入,对美国而言,降低了某些国家未来可能以“债权武器化”手段影响美国政策的风险。

《天才法案》不仅限于解决美国财政依赖问题,更是试图将美元霸权延伸至数字金融时代的制度基础。过去10年,随着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元在数字货币领域面临一定挑战。然而,与波动剧烈的加密货币相比,锚定美元并由真实资产支持的稳定币更具普适性与实用性。它既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境支付,又能在货币缺乏稳定性或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充当价值储存工具。稳定币的全球流通,实则构建了一个“平行美元系统”——既不依赖传统银行,也不受地缘政治限制,却又牢牢锚定美元价值,因此扩大了美元的实际使用半径,同时也使美国在“去全球化”趋势中依然可以维持金融网络影响力。

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天才法案》正是通过监管路径将这一市场优势制度化,意图让美国政府在稳定币发展中获得“合法且持续”的财政支持能力。它使得稳定币成为一个“内循环”的美元资产蓄水池:用户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稳定币,发行者则被强制性绑定在美债市场,为美国提供持续的低风险资本供给。换言之,美国通过《天才法案》设立了一个私人驱动、政府受益的“金融再循环机制”,不仅很可能提升美元体系的技术竞争力,也会巩固美国的金融主权。

从宏观战略角度看,稳定币已成为美国“去风险化”政策工具箱中的关键一环。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均在探索建立自身的数字货币或跨境支付系统,传统美元清算网络(如SWIFT)逐渐暴露出技术滞后与地缘风险的双重问题。而稳定币的数字化属性可作为现有系统的补充,为美国保留在非官方渠道的影响力。更关键的是,在稳定币使用者遍布全球、储备大多依赖美债的结构下,美国建立了一个全新形式的“资本吸附机制”,即便在传统金融体系出现外溢风险时,也可通过这一渠道维持美元资产的全球需求稳定。

当然,稳定币并非没有争议。关于其可能用于洗钱、制裁规避、在技术操控不当时引发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美国内部仍有不少讨论。但就整体战略而言,华盛顿更关注的是它在强化财政独立性与金融安全方面所释放的结构性价值。这种制度创新,使得美国在财政赤字常态化、全球资本分散化的新格局中,仍很可能维持对自身金融主权的有效掌控。

可见,《天才法案》与稳定币并非孤立的金融立法或科技应用,它们已成为美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一个受控且可扩展的美元数字金融体系,美国一方面降低了对外国主权债权人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借此为财政融资、货币霸权与战略安全构筑起新的制度防线。在全球货币体系动荡、金融格局重组的关键时刻,这一政策组合反映了美国从传统金融霸权向数字金融霸权转型的主动谋划。(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