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0年前,当时的信息技术板块占标普500指数的18%。如今,这些公司在标普500指数中的占比已超过40%。
单只股票的集中度问题甚至更为极端。截至6月28日,苹果(AAPL.O)、微软(MSFT.O)和英伟达(NVDA.O)(市场上最大的三只股票,均为科技股)占标普500指数的20.9%,相当于垫底的362只股票!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指数编制者会定期调整科技股公司的分类,以考虑到该行业的超大权重。最值得注意的是,标普指数部门在2018年将Alphabet(GOOGL.O)和Meta Platforms(META.O)(当时的Facebook)归入电信服务板块,在2023年将Visa(V.N)和万事达(MA.N)归入金融板块。为了控制这些变化,本分析将这四只股票重新加入科技板块的原始构成中。
当然,标普500指数只是美国500家最大上市公司的市值权重。因此,科技股比例的增长只是反映了这些公司市值的增长,因为它们已成为全球最大、最赚钱的公司。
但是,少数科技公司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它们必须主导我们的投资组合。仅仅因为某只股票在指数中的权重较大,投资者就应该持有更多的股票,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引入基准是为了衡量业绩,而不是为了推动业绩。
标普500指数一直被视为一个多样化的基准。虽然没有明显的多元化测试标准,但从目前的水平来看,似乎有理由问一句:标普500指数仍然是多元化的基准吗?
追溯到1990年,标普500指数中单一行业的占比从未超过20%。在网络泡沫最严重的时候,科技板块在标普500指数中占32%,但仅仅12个月后,该板块就回落到18%。在接下来的15多年里,信息技术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一直保持在十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之间。
市场集中度的近期激增突显了现代投资的两个主要且相互交织的基础:指数化和被动管理。支持被动指数化的原始论点优雅且无可辩驳。普通投资者通过降低成本并模拟市场平均值来最大化相对表现,而不是努力超越它们。
但如今,被动指数化的论点似乎似是而非。目前,被动管理资产已占股市的大多数。当主动管理的资金主导市场时,主动投资者设定结算价格,被动投资者顺势而为。如今,证券价格往往由被动资金流而非主动投资决策所驱动。
随着基准的集中,反身性也被引入。主要指数不再是衡量市场的公正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它们设定了市场。此外,虽然被动投资无疑能优化周期内的平均相对表现,但它却无法降低绝对风险,无论是周期内的绝对风险还是瞬间的极端风险。随着市场集中度达到历史最高点,估值也接近历史最高点,投资者需要关注这种策略的风险。
如果科技股占基准的40%,其涨幅是市场其他60%的三倍多,就像2024年迄今为止的标普500指数一样,那么如果不将40%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信息技术,就几乎不可能跑赢基准。规避风险的投资者真的希望自己的资金被这样管理吗?
资产管理公司对客户负有信托责任。对于以战胜标普500指数为目标的多元化股票经理人来说,考验实际上变成了这样:“一个谨慎的人会把超过40%的主要股票配置放在一个行业吗?答案不言自明。
在上升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是问题。事实上,它很可能是一个积极因素。一只股票的上涨会拉动同类股票的股价,形成自我强化的势头。最近的一篇学术论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认为被动资金流入推动了系统性上涨,并高估了最大股票的价值。但在下跌过程中,这种集中度会严重刺痛股价。
如今投资于按市值加权的标普500指数让我们想起了一句格言:智者在开始时所做的,愚者在结束时才会做。